第(2/3)页 三大爷蹲在旁边数坑:“二十四个坑,我算过,能活二十棵,秋天能收十斤籽,榨三斤油,够吃俩月。”张奶奶端着水瓢来浇水,水珠落在土里“滋滋”响,像在给种子唱歌。“等开花了,满院都是黄灿灿的,”她笑着说,“比年画还好看。” 许大茂举着相机拍他们种向日葵的手,镜头里,槐花的指尖沾着泥,傻柱的掌心托着水,水珠在阳光下闪,像颗颗碎钻。“这画面太治愈了!”他感慨着,“土地、种子、还有俩年轻人,这就是生活最本真的样子啊!” 日子在耕牛的蹄声里、在麦种的呼吸里、在向日葵种子的沉睡里慢慢淌。槐花的画夹越来越厚,里面有傻柱汗湿的脊梁,有三大爷的算盘珠子,有张奶奶的针线笸箩,还有老黄牛打盹时耷拉的眼皮。最末一页,她画了片空白的土地,只在角落画了个小小的芽,旁边写着:“等。” 傻柱在翻地时,捡到了画夹里掉落的一页,上面画着他扛犁的背影,裤脚沾着泥,却在阳光下透着股劲。他把画小心地折好,塞进贴身的口袋,像揣着个春天。那天晚上,他给向日葵浇了最后一遍水,对着黑漆漆的土地说:“快点长啊,长高点,能替我看看她画的画。” 风穿过院子,带着麦种的清香和向日葵种子的期待,在月光里打着旋。槐花坐在窗前,看着画夹里的空白土地,忽然觉得,最好的画从来不是画满的,就像最好的日子,总留着点盼头,等着某天,嘭地冒出惊喜,黄灿灿的,像满院盛开的向日葵。 谷雨过后,雨水就勤了起来,淅淅沥沥的,把刚种下去的向日葵种子浇得饱饱的。槐花蹲在院角那片空地前,数着刚冒头的绿芽——总共十七棵,比三大爷算的少了三棵,却每棵都挺着嫩黄的尖子,像举着小旗子。 “傻柱在修水渠呢,”张奶奶端着针线笸箩坐在葡萄架下,手里纳着鞋底,线在布面上绕出密密的圈,“你去看看,别让他踩进深泥里,昨儿他的胶鞋就陷在渠底,费了半天劲才拔出来。”槐花应着,指尖在画夹上轻轻点了点绿芽的尖,忽然想起傻柱拔鞋时的样子:他弓着腰,脸憋得通红,胶鞋“噗”地从泥里出来时,溅了他一脸泥点,像幅没画完的水墨画。 村西头的水渠年久失修,渠底积着厚厚的淤泥,水面漂着层绿藻。傻柱穿着条旧胶裤,站在及膝的水里清淤,铁锹插进泥里的声音“噗嗤噗嗤”响,溅起的泥水在他蓝布褂子上画出星星点点的印子。“这渠得通到地头,”他边挖边喊,声音裹着水声,“不然麦子浇不上水,穗子长不饱满。” 三大爷背着手站在渠岸,手里捏着根竹竿,时不时往水里插插:“我算过,这渠深二尺,宽三尺,正好能过两桶水,够三亩地浇的。”他忽然指着傻柱的脚,“往左边挪挪,那儿有块石头,别硌着。”傻柱果然往左边挪了挪,铁锹下去,“当”地碰到块硬东西,还真有石头。 许大茂举着相机蹲在渠岸,镜头对着水里的傻柱拍:“家人们看这劳动的身影!泥水都没过膝盖了,还干得这么起劲,这就是咱农民的精气神!”他想把镜头凑近点,没留神脚下的泥,“哎哟”一声滑了下去,半个身子浸在水里,相机举得高高的,嘴里还喊着“别碰我镜头”。 小宝和弟弟举着小水桶在渠岸接水,水桶里漂着片绿藻,他们却笑得欢:“姐,你看我们的小船!”弟弟把水桶往水里一放,绿藻顺着水流漂,像条小小的绿蛇。傻柱在水里喊:“离远点!水深!”声音里带着点急,手里的铁锹却没停,依旧一下下往岸上甩泥。 槐花坐在渠岸的石头上,画傻柱清淤的样子。他的胶裤裹着腿,泥水在裤管上画出深浅不一的纹路,像幅流动的画。铁锹扬起的泥块在空中划出弧线,落下时溅起的水花用淡墨点染,朦胧得像层雾。许大茂在水里扑腾的样子,她故意画得像只落水的鸭子,引得自己直笑。 “歇会儿吧。”槐花把水壶递过去,壶嘴擦得干干净净。傻柱从水里上来,脚在石头上一跺,胶鞋里的泥水“哗啦”流出来,像开了个小泉眼。他灌了大半壶水,喉结滚动的样子被槐花迅速画下来,线条硬朗得像渠岸的土坡。 “这渠通了,”他抹了把脸上的泥,“麦子就能喝饱水,三大爷说今年准能多收两成。”槐花看着他脸上的泥点,忽然觉得比任何画都生动,伸手想帮他擦掉,指尖刚碰到他脸颊,又像被烫了似的缩回来,转身假装看水里的绿藻,耳根却热得发烫。 张奶奶提着篮子来送午饭,篮子里是刚蒸的菜窝窝,萝卜缨子做的馅,绿莹莹的像翡翠。“快吃,”她把窝窝往傻柱手里塞,“就着腌辣椒,开胃。”三大爷凑过来,数着篮子里的窝窝:“八个,我算过,傻柱吃三个,许大茂吃两个,剩下的咱仨分,不多不少。”许大茂刚换了身干衣服,闻着香味直咽口水,拿起窝窝就往嘴里塞,辣得直吐舌头。 午后的雨又下了起来,不大,却绵密,像筛子筛下来的。傻柱戴着草帽继续清淤,雨水顺着帽檐往下滴,在他下巴上挂成串小水珠。槐花举着画夹躲在树底下,画雨里的水渠:雨丝用淡墨轻轻扫,水面的涟漪画成圈,傻柱的草帽在雨里像朵灰扑扑的蘑菇。 “差不多了!”傻柱忽然喊,铁锹往渠底一插,水顺着渠沟往地头流,“哗啦啦”的,像在唱歌。三大爷蹲在渠岸,看着水流进麦田,笑得眼角的皱纹都挤在一起:“我算对了!这水流得正好,不漫田,不旱根!” 收工时,日头从云缝里钻出来,给渠水镀了层金。傻柱的胶裤往下淌着水,在泥地上留下串湿脚印,像条长长的省略号。槐花跟在后面,画夹里的水渠图渐渐鲜活起来:有傻柱甩泥的劲,有许大茂落水的窘,有孩子们接水的欢,还有雨丝里藏着的、说不清道不明的暖。 夜里,炕烧得暖暖的,槐花坐在灯下,给白天的画上色。渠水的波纹用淡蓝晕染,傻柱的胶裤涂成深灰,泥点用浓墨点得密密麻麻,像撒了把星星。傻柱在院里劈柴,斧头落下的声音比往常重,大概是累坏了,却依旧劈得整齐,柴块码在墙角,像座小小的山。 三大爷的算盘响了半宿,最后在账本上记下:“修渠铁锹磨损(五毛),菜窝窝面粉(一块),今日总支出一块五,预估增产麦子一百斤(十块),净利润八块五,划算。”他把账本合上,对着窗外的月光笑,觉得这账算得心里透亮——毕竟,水是庄稼的命,有了水,啥都能长。 张奶奶在灯下缝补傻柱的胶鞋,鞋帮磨破了个洞,她用橡胶片补了块,针脚密密的,像块小小的盾牌。“明天该去集上买些菜籽,”她对旁边研墨的槐花说,“后院的菜畦该种了,你傻柱叔爱吃黄瓜,多种点。”槐花点点头,目光落在画夹上的水渠,忽然觉得,这谷雨的日子就像这渠里的水,看着柔,却藏着能润田的劲,像傻柱清淤时的坚持,像三大爷算完账后的满足,像张奶奶窝窝里多放的那勺盐,藏着不声不响的实在。 许大茂把白天拍的照片导出来,在电视上翻看着:傻柱清淤的背影、三大爷看水流的专注、孩子们接水的欢闹……最后停在槐花的画纸上:“这雨里的水渠画得太有感觉了,连雨丝的凉都画出来了,这才是春天该有的样子!” 第二天一早,天刚亮,傻柱就套好了驴车,准备去集上买菜籽。槐花扛着画夹要跟着,说想画集市上的花苗。张奶奶往她兜里塞了个煮鸡蛋:“揣着路上吃,别饿肚子。”傻柱见她过来,赶紧往车上铺了层麻袋:“坐这儿,免得硌着。” 驴车“咯噔咯噔”往村口走,车轱辘碾过带泥的路,把晨光都颠得晃悠。槐花掀开画夹新的一页,准备画集市上的菜籽摊、卖花苗的大婶、还有牵着驴的傻柱。可笔尖悬在纸上,却忍不住先画了驴耳朵上的红绸——那是她昨天偷偷系的,在晨光里飘得像团小火苗。 第(2/3)页